9月看书

1. 新闻事业管理的若干基本问题 (第2/5页)

天才一秒记住【9月看书】地址:9yks.com

商品是通过交换(买卖)而进入消费过程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商品本身体现着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依据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定某种物品是否为商品:

(1)该物品是否具有商品的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2)生产该物品的劳动是否也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3)是否可以通过生产该物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确定该物品的价值量:

(4)是否可以用价格的形式来表现该物品的价值。

如有一物品,既具有使用价值,又具有价值;生产该物既耗费人的具体劳动,又可抽象地视为耗费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的价值量可以用创造其使用价值的,在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确定;它的价值可以表现为价格,那么该物品就理所当然被视为商品。物质产品是这样,精神产品也应该是这样。

2.新闻产品的商品性分析

为了考察新闻产品的商品性,我们特以报纸产品为例。在考察报纸产品的商品性问题时,除了要将上述认定商品的标准作为大前提,合乎逻辑理性地贯彻始终外,还要将新闻同报纸产品区别开来,透析从新闻事实、新闻线索、新闻材料、新闻稿件、新闻版样到最终的新闻产品-报纸的演进过程中商品性的不同表现。对于新闻各形态上商品性的不同表现的说明,不仅适用于报纸新闻,也适用于广播新闻、电视新闻与网络新闻。

新闻事实是可以作为新闻报道对象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新近变化。如果把离开意识而独立存在的本体称为“自在之物”,那么,离开新闻传播者而独立发生的新闻事实则可称为“自在之事”。对于这种“自在”之事而言,当然无所谓使用价值或者价值等类的规定。显然,新闻事实不是什么商品,就如同自然埋藏的矿物不是商品一样。

客观事实作用于记者的感官,记者运用新闻嗅觉对事实进行新闻价值的判断,从而查找出新闻线索。记者为寻求新闻线索,需要进行观察和思考。观察和思考,正是记者劳动的一种具体方式。已经被发现的新闻线索,由于是记者这种劳动的产物,因此,含有一定的价值量,具备成为商品的潜在可能性。不过,一般说来,新闻线索并不直接进入买卖市场,因此,新闻线索通常还不是商品。发现新闻线索是记者搜集新闻材料的准备工序,就某种意义而言,可以把对新闻线索的寻求比作对地下矿产资源的勘探。

记者根据新闻线索搜集新闻材料的过程,是一个紧张的劳动过程:记者要动脑、动口、动手,要调动各类感官功能,奔波劳碌,甚至冒险犯难;记者还要在限定时间内查寻、阅读、研究大量资料,以了解历史渊源和背景情况。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技学院的工作负荷研究人员对近150种职业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用10分制分别评定了它们的工作负荷量。记者得7.5分,与民航机驾驶员和建筑工人相等,仅次于矿工(8.3分)和警察(7.7分)。如果我们把这一分值作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度量值,那么应该说,新闻材料本身含有相当大的价值量(其中有一部分是新闻线索价值量的转移),具备成为商品的潜在可能性。不过,搜集新闻材料一般还只是记者撰写新闻稿的准备工序。新闻材料就像已被开采出来的矿石,一般并不直接进入最终消费市场,通常还不是商品。

地质勘探资料和矿石有时也可直接作为商品出售。与此相仿,新闻线索和新闻材料有时也可直接作为商品出售。在美国,记者可以向知情人出钱购买新闻线索、新闻材料。美国报社经常有一个所谓的“执行总编辑”,负责管理购买新闻的事务。执行总编辑有权批准记者以数万、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美元的高价来购买新闻。价格如此昂贵的商品,其使用价值在于制造社会轰动,扩大报纸销路。出卖新闻线索、新闻材料的知情人,一般是因职务之便而了解隐情、掌握机密的,并没有付出什么劳动,而只是承担某种风险。由于美国法律允许记者对消息来源保密,知情人出卖新闻线索、新闻材料所承担的风险也并不很大。这种被称为“支票簿新闻”的商品的买卖,是资本主义社会官场腐败、新闻界卑污的一种表现。“支票簿新闻”是一种超经济形态的商品,对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当然是不足为训的。

写作新闻稿件,并通过审定、修改使其确定最终的文字表达形式,是记者、编辑工作的重要内容。一篇新闻稿件,既凝结有记者获取新闻线索、搜集新闻材料所付出的大量劳动,又加进了记者构思、写作,编辑修改、审定的劳动价值。对于报纸来说,新闻稿件是可以用来填充新闻版面的半成品,还需要经过后来工序才能进入市场。对于通讯社来说,新闻稿件就是其成品。通讯社的新闻稿件既包括文字新闻稿,又包括新闻图片、电视新闻录像、广播新闻录音,还包括新闻评论、新闻资料等,可以作为商品向订户出售。

同工业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人员分工情况相类比,如果说,记者类似于直接生产工人,那么,编辑则类似于检验员和工艺师。新闻单位编辑的工作项目有:制定报道计划,约稿、组稿,选择与修改稿件,撰写言论,制作标题,规划版面。通过编辑的劳动,报纸出版后将要展现的面貌基本上被预先确定下来。编辑环节是从新闻到报纸的过渡环节。在这个环节上,新闻以被签字付印的新闻稿件的形式结束了从新闻事实走向新闻版样形态的变换过程,而报纸则以被划定版样的形式开始了自己走向读者的过程。

报纸版样是报纸版面的总体设计图样。在上面的论述中,新闻版样应理解为包括安排上版样的每一篇新闻的定稿。

组版以后,报纸作为实物产品的制作过程交由报社印刷厂完成。在“报纸”这一大批量生产的实物产品上,新闻以纸张和油墨为“实体”,实现了“物化”飞跃。随后,这一实物产品还要通过发行网络有关人员的劳动,才能最终售给读者。

食物能够满足人们“吃”的欲望,通过进餐,人得以生长发育,维持生命,这是食物类商品的使用价值。报纸则能够满足人们“知”的欲望。人们阅报,实际上是在精神上进餐,亦即获取信息,从而消除对外部世界认识的不定性,一般信息产品都有这样的使用价值;报纸则由于其在时新性、详述性、评论性、解释性、资料性等方面的独特优点,在这种意义的使用价值上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

为了创造报纸的使用价值,报社的记者、编辑、校对、排版、制版、印刷、发行、广告、技术、管理、行政、后勤等各类工作人员都付出了劳动。他们的劳动,在工作方式、操作对象上各具特点,使用的劳动手段和直接的劳动成果也互不相同,但都是使报纸具有上述使用价值所不可缺少的。撇开他们劳动的具体形态,可以将其抽象化为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种抽象的劳动形成报纸的价值。

各个报社的各个工作人员,从事同一类型劳动时,其工作条件、业务水平、劳动熟练程度、劳动强度都不尽相同。生产同样开张、载有大体相同的新闻信息量的报纸所耗费的各类劳动时间,各报社及各工作人员之间也不尽相同。但报纸的价值量,归根结底,还是由生产报纸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报纸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其价格:零售价格和订阅价格。读者按价付款,向报社购买报纸(此处略去中间的发行环节),取得报纸的使用价值;报社按价收款,向读者出售报纸,取得报纸的交换价值,报纸的价值于是得以实现。

凡此种种,无不符合前面所述的认定商品的标准。因此,对于新闻事业管理学来说,完全有理由把报纸认定为一种商品。同样道理,新闻产品的其他表现形态也是商品。进一步考察表明,新闻产品的出售形式还远不像上面所说的那样单纯,我们必须进一步了解新闻产品不同于一般商品的双重出售方式。

3.新闻产品的双重出售方式

商品的价格一般总是围绕着其价值水平,根据实际的供求关系而有所波动。价格的具体数量,通常按照成本原则,由生产成本加上一个合理的盈利值而确定。因此,商品生产者总是以高于成本的价格来出售商品,这样,他才能得到利润。但是,新闻产品却可能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而且,这种奇特的出售方式还照样能使新闻机构得到利润。“对商人来说,报纸出版者们的举动十分奇怪。他们卖那些‘煮熟的松树’的价格要比买进它们时低1/3。这似乎是一次魔术表演:出版者们卖出他们的原料比买进时更为便宜,而他们却获利数以十亿计的美元。广告主也急切地把数以十亿计的美元投到这个好似无利可图的交易上,而他们也获利数以十亿计的美元。所有这些最后都是为了读者的利益,读者不费什么却有所得。”这一魔术表演的秘密在这段话里其实已露端倪:包括报纸在内的新闻产品有一种独特的双重出售方式。

就报纸来看,一方面,报纸的新闻版面(包括一些副刊稿件、娱乐材料等)可供出售。新闻版面的出售对象是读者,新闻信息的告知对象也是读者。读者愿意购买新闻版面,是因为新闻版面上有其“欲知”的文字和图片材料。另一方面,报纸的广告版面也可供出售。广告版面指的是可供广告主刊登宣传自己的商品或服务的广告的版面位置。广告版面的出售对象是广告主,广告信息的诉求斯象却是读者。广告主愿意购买广告版面,是因为在广告版面上可以刊登他们“欲读者知”的广告,并借助报纸新闻版面的吸引力,借助报纸的发行渠道,达到“让读者知”的目的读者在这里被广告主看做是自己的商品或服务的潜在购买者。出售广告版面所得的巨额收入、使得报社有可能以廉价--甚至低廉到制作成本以下-向读者出售报纸。这时,确定商品价格的成本原则被部分扭曲。

就广播电台、电视台来看,广播电台及电视台特别是商业性广播电台及电视台更是把这种双重出售方式推向极端:它们依靠向广售主出售广告时间所取得的收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把向受众提供新闻和娱乐节目的售价降低到零,即完全免费。免费播送新闻和娱乐节目是为了吸引受众,而电台和电视台对受众的吸引力是同对广告主的招徕力成正比的。就这样,“公众享受到了报纸和杂志至少是低廉的午餐的优待,而且广播电视是完全免费的”1。这时,确定商品价格的成本原则被完全扭曲。

广告主购买报纸的广告版面(时间),通常要向新闻机构支付较为高品的费用。广告版面(时间)的价格通常不是按成本原则而是按价值原则确定。所谓“价值原则”,在这里指的是按广告客户预期能从刊播广告上所得到的促销效果,即广告版面预期的信息服务价值的一定比例来确定出售价格。广告主所付出的广告费是广告主经营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当广告主以市场价格向消费者出售自己的商品或服务时,他就从消费者那里索取到一笔费用。这笔费用不但足以抵偿包括广告费用在内的全部成本,而且还能使广告主得到一定份额的利润。这样,受众在向新闻机构购买新闻产品时所享受到的廉价或免费优待,由他们在向广告主购买商品或服务时返还给广告主。

对新闻机构来说,出售新闻与出售广告二者同等重要。两业并重,不仅是新闻机构全面实现自身社会功能的需要,也是新闻机构建立、健全维生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新闻机构的广告收入决不能单纯看做是同广告经营直接有关的广告部门工作人员劳动价值的体现。记者、编辑、播音员、主持人的劳动,新闻机构的发行人员、行政后勤人员的劳动,都参加了媒介传播网络的建设,参与了媒介形象的塑造,因此也都参与了广告价值的创造。可以说,新闻版面(节目)的质量是确定并实现广告价值的基础,而广告价值的最终实现又反过来能够促进新闻版面(节目)质量的提高。二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共同构建新闻机构“双重出售”良性循环的维生机制。

天才一秒记住【】地址:

4.新闻产品商品性的表现特点

新闻产品商品性的最大特点是“双重出售”。这一特点给新闻产品提供了售价低于成本的可能性。除此之外,新闻产品的商品性还表现出如下一些特点:

(1)使用价值的不确定性

新闻产品是一种精神产品。人们拥有了物质产品,就可以对其实行消费,而且物质产品所表现的使用价值,对公众来说,大体一致。人们拥有了精神产品,并不就自然具备了对其实行消费的能力。消费精神产品的过程必须伴随着消费者某种精神活动,对于不同的消费者,精神产品的使用价值有着各不相同的表现。

对于一个政治家,新闻媒介可能是他把握社会脉搏的舆情显示器。对于一个社会科学家,新闻媒介可能是他观察社会现实状况的窗口,是可以从中萃取学术资料的原液。对于大多数公众,新闻媒介能满足他们了解外部世界情况的欲望而并无特定目的。一个桑榆晚景中的老人把新闻媒介当作排遣寂寞的伴侣;一个玩世不恭的青年或许每天只从新闻媒介中寻找关于娱乐场所活动的广告。新闻产品正是通过这些对不同的人所表现的不同使用价值,来实现自己传播新闻信息,反映公众舆论、推进民主政治、促进商品经济、开发智力、提供娱乐的功能。

(2)价值保持期限的短促性

通常,一张日报的价值保持期只有一天,隔日的报纸一般不会再有人购买。各种刊期的报纸,只有在下期报纸出版之前的期限内售出,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广播、电视节目一旦播出,即随时间消逝,价值实现过程就此终止。甚至像蔬菜肉食这样的易腐商品,其价值保持期限也不像新闻产品这样短促。易腐的商品,多少还能通过采取保鲜防腐一类的措施来延长其价值保存期限,而任何措施都无法使新闻产品的价值保存期限得以延长。

(3)一次性生产,一次性消费

正因为新闻产品价值保持期限的短促性,新闻产品的生产都是一次性的,消费者对其进行的消费也都是一次性的。其根源在于新闻产品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其生产具有不可重复性,即不能像一般物质产品那样,把完全一样的报纸或节目重复地提供给消费者,必须每隔一定的周期,以完全崭新的面貌出现。

(4)推销范围有限

一般物质产品的使用价值,可以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得到实现。而新闻产品一般只能在有限的、特定的范围内推销。离新闻机构越远的消费者,对该机构所生产的新闻产品的消费欲望越小。

(5)参与性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新书推荐

海贼之钢链手指 猪肉西施她,干活比杀猪还丝滑! 被赶出家门后,我闪婚了商界大佬 炮灰女配吃瓜逆袭成团宠 从今天开始教你们做人 [综]和白兰成为梦对象后 万世之名